簡介
讀古文不再傷腦筋,國、高中最佳課外讀物,快速提升國學程度的利器
本書的主要內容包括名言、要義和故事三個緊密相連的部分。
第一,關於名言。鑑於《國語》一書以歷史性為主、文學性和思想性並重的鮮明特點,我們從中選取了七十餘則反映歷史、蘊含哲理並具有一定教育意義的名言、警句。在內容上力求兼顧歷史性、文學性和思想性,盡可能使讀者全面瞭解《國語》,領會其歷史知識、思想內涵和優美文采。首先,《國語》涉及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政治(含外交、軍事)、經濟、文化(含哲學、史學、教育、祭祀)等諸多方面。所以,我們在名言的選擇上,也力求廣泛涉及上述的多方面內容。一是政治思想方面,主要選擇以禮治國行事、以德修身、修內政親鄰國以及民本等諸多方面的名言;二是經濟思想方面,選擇介紹了我國古代的一些特定制度;三是文化思想方面,主要選擇了探究天人關係的哲學思想、「因體能質而利之者也」的教育思想以及音樂美學方面的有關內容。其次,《國語》中多錄諫言,有的引經據典,設譬取喻而正面說理;有的以行動強行諫阻,甚至以死相諫;有的正話反說。同是進諫,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、地點、情勢、環境之下採取不同形式以取得最好的效果,其中時代背景、人物性格、心理活動無不一一展現,剖析利弊、判別得失、陳說利害無不淋漓盡致。對此,我們給予了充分的重視。再次,《國語》長於記事,善於刻畫人物性格,塑造人物形象。如記敘驪姬亂晉的過程中,寫出了驪姬貌美心毒、口蜜腹劍、恃寵而驕;晉獻公貪權無智、昏庸不明;優施陰險狡詐、助紂為虐;申生僕人見微知著、富有遠見的鮮明形象。《國語》中類似的栩栩如生的人物還有很多,如齊桓公、管仲、晉文公、臧文仲、范文子、伍子胥等正面人物和榮夷公等反面人物,里克等充滿矛盾的人物,無不有血有肉地站立在人們面前。
第二,關於要義。對名言中的生僻字作簡要注釋,對部分沒有選用本書故事的名言作簡要今譯,並本著批判繼承的原則,簡述名言、警句發生的時代背景、涉及的人物和事件,並對其含義進行實事求是的評析,在尊重原意的基礎上說明其在現實生活中的借鑑意義,使「古」能夠為今所用。
第三,關於故事。鑑於《國語》本身豐富的史實價值,我們在故事的選擇上盡量採用本書中的故事,另外也選擇了其他一些能夠準確、生動地反映名言蘊含深意的故事,力求在要義評析的基礎上,透過講故事的形式,進一步闡明其意義,使得讀者在閱讀生動有趣故事的同時,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這些名言警句所昭示後人的道理。
人類思想的發展是有延續性的,所以《國語》中這些涉及政治、經濟、文化,涉及道德修養、做人原則等許多方面的思想,對於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,仍然具有借鑑意義,仍然值得我們研究和珍視。對中國人自身的發展來講,這種研究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社會,認識人生,有助於我們在進步的歷程中少走彎路。從世界文化發展的層面來講,在不同民族文化、不同文明頻繁碰撞、日益融合的今天,中國傳統文化也面臨著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局面,繼承發揚傳統精華,一個很重要也很有效的途徑,就是在青少年中擴大古代優秀典籍的影響,讓他們多讀經典作品,瞭解歷史,瞭解傳統,這樣才有可能建設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文化。
基於《國語》自身的價值,也基於弘揚傳統精華的目的,編纂這本《〈國語〉智慧名言故事》就成為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。我們在撰寫的過程中,力求介紹、挖掘、闡述《國語》一書的精華,力爭融學術性、通俗性於一體,將每一名言、要義、故事視為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,讀後使人受到啟迪。在繼承的基礎上,弘揚和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,這樣的工作並不容易,所以我們奉獻給大家的這本小書不可能盡善盡美。但是,我們希望這份努力能夠有助於您更深入地瞭解《國語》,瞭解書中所講的歷史、社會和人生。
章節
- 導讀(p.7)
- 先王耀德不觀兵(p.21)
- 小丑備物終必亡(p.25)
- 防民之口,甚於防川(p.29)
- 專利多害(p.33)
- 民之大事在農(p.37)
- 令不可不順(p.41)
- 肅恭明神而敬事老(p.45)
- 伯陽父論周將亡(p.49)
- 子頹樂禍(p.53)
- 大事必以眾濟(p.57)
- 晉文公必霸(p.63)
- 兄弟鬩於牆而外禦其侮(p.67)
- 兄弟之怨不徵於他(p.73)
- 武不可靚,文不可匿(p.77)
- 政自上下者無怨(p.83)
- 師輕而驕者敗(p.87)
- 天道賞善而罰淫(p.91)
- 君寬肅宣惠,臣敬恪恭儉(p.95)
- 人臣而侈,亡之道也(p.101)
- 賞罰宜以德義為據(p.105)
- 佻天之功為己力者難(p.109)
- 民之所欲,天必從之(p.115)
- 高位實疾顛(p.120)
- 能文則得天地(p.124)
- 必有忠信,順於時動(p.128)
- 單靖公敬儉讓咨(p.132)
- 單穆公諫鑄大錢(p.136)
- 單穆公以樂喻政(p.140)
- 眾志成城(p.144)
- 惠本而後民歸之(p.148)
- 臧文仲如齊告糴(p.152)
- 班相恤故能有親(p.156)
- 臧文仲請賞重館人(p.160)
- 展禽論祭爰居非政之宜(p.164)
- 里革斷罟匡君(p.168)
- 子叔聲伯辭邑(p.172)
- 苦成氏有三亡(p.176)
- 季文子論儉奢(p.180)
- 叔孫穆子不以行賄免禍(p.183)
- 民勞則思(p.186)
- 鮑叔牙薦管仲(p.191)
- 教不善則政不治(p.195)
- 桓公憂天下諸侯(p.199)
- 民生於三,事之如一(p.203)
- 國非忠不立,非信不固(p.209)
- 齊侯不務德(p.213)
- 眾口禍福之門(p.217)
- 民以土服(p.220)
- 退避三舍(p.225)
- 信於君心,則美惡不逾(p.229)
- 趙衰三次讓賢(p.233)
- 郭偃論治國之難易(p.236)
- 教誨之力(p.240)
- 恪德臨事無不濟(p.243)
- 君子比而不黨(p.246)
- 勿為寵驕(p.249)
- 能內睦方能圖外(p.252)
- 內舉不避親(p.255)
- 言立於後世,死而不朽(p.258)
- 禮樂興邦(p.260)
- 叔向諫殺豎襄(p.264)
- 叔向賀貧(p.267)
- 人不可以不學(p.270)
- 董叔欲為繫援(p.274)
- 史伯論興衰(p.277)
- 史伯論和同(p.280)
- 楚材晉用(p.283)
- 無害為美(p.287)
- 貪婪者必亡(p.290)
- 夫差自敗(p.293)
- 人才為寶(p.296)
- 吳越不盟(p.299)
- 勾踐滅吳(p.303)
- 范蠡治國(p.310)
作者簡介
FB留言
同書類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