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介
《尚書》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,也是儒家的主要經典之一。它原來只稱為《書》,從漢代開始又稱為《書經》,而學者們在習慣上多稱為《尚書》。「尚書」這個名稱,一般認為就是「上古帝王之書」的意思。
有必要指出,現存《尚書》的「古文」部分雖然公認是「偽書」,對這部分文字的價值卻不能一概否定。事實上,魏、晉時人的所謂「偽造」,大抵是根據《尚書》原有的篇名,從古籍中搜集散存的《尚書》文句而重新組織起來的。這種工作類似於輯軼,只是很不嚴格,其中不免有任意改編或添加之處,以求把本來不好讀、看不懂或不接續的古文字組織得文從字順。即便如此,這部分文字還是保存了不少大體接近原貌的《尚書》古文句和重要史料,未可忽視,尤其不可僅僅當作魏、晉學者的著作來看待。
討論《尚書》的體例和內容等情況主要依據現存《尚書》的「今文」部分(三十三篇)。這部分文字特別難讀,一向號稱「詰屈聱牙」,仍大體保留著先秦時《尚書》本文的原貌。
《尚書》所記錄的史實,從傳說中的堯、舜到春秋中葉的秦穆公,大致在西元前二二○○年—前六二○年之間。它所收錄的歷史文獻是按虞(舜)、夏、商、周四代的順序編輯的,也就是全書分為四個部分,分別叫做《虞書》(第一篇是《堯典》)、《夏書》、《商書》和《周書》。《虞書》和《夏書》篇幅不多,實際是後人追述古代事蹟的著作;《商書》約佔全書篇幅的三分之一,《周書》則佔了全書篇幅的大半,這兩部分都主要依據當時的文件資料寫成。全書各篇都有標題,但標題的方式不一致,除以人名、事項、事件為內容標題外,還有相當一部分稱為「典」、「謨」、「訓」、「誥」、「誓」、「命」。
「典」指一代大事,「謨」指某一方面的大事,「訓」為訓導之詞,「誥」相當於後世帝王的詔令,「誓」為誓師之詞,「命」指冊命、任命等文詞。總括起來說,全書文字的絕大部分是當時統治者的講話記錄和文告。相關文件原來都是保密的,由王朝史官存檔和保管,至西周滅亡以後才陸續流散出來,春秋時的文件當然流傳更晚。不過,這些資料被編入《尚書》以後,有好多已經不是文件的原樣了。
《尚書》文字古奧,記事也還相當簡單,但是它的許多篇章流傳兩三千年,至今已成為瞭解上古歷史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料。是書中所保存的商、周二代史料,特別是西周初年的史料,多可與甲骨文、金文史料相參證,對於後人研究當時的社會政治狀況、宗教和文化觀念等,都有很高的價值。全書內容最為突出的有兩大類,一是說要「敬天法祖」,一是說要「討伐逆命」,這是由於上古時代的國家以祭祀和征伐為兩件大事。受到時代、社會發展階段和階級立場等多方面的限制,《尚書》中的大量內容在今天都是需要批判地看待的,然而它也和其他儒家經典一樣,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演進和嬗變產生過極其深刻的影響,書中所包含的很多精粹內容和優秀傳統文化因素,還是應當而且需要繼承下來,並使之得以弘揚和發展的。譬如注重以德治國、「敬德保民」的德政思想,強調「民為邦本,本固邦寧」的民本思想,主張選賢與能、任人唯賢的用人思想,以及宣導社會公正、反對偏私政治和濫用刑罰、告誡統治者要以身作則和厲行節儉等等,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內容,不論在過去、現在和將來都有普遍的借鑑意義。《尚書》中許多精闢的話語,包括一些涉及社會生活與人生修養的話語,成為後人經常引用的格言,有著廣泛的影響。
我們編寫本書目的是以「名言故事」的形式向讀者介紹《尚書》的部分精華內容。各條的順序仍按原書篇章的先後編排,每一條先列出名言「原文」,然後約略說明其「要義」(包括名言產生的相關背景、名言的基本含義和現代啟示等,並對名言中難認難懂的字詞作簡要注釋),接下又用「故事」來印證名言。所選「故事」基本上不是原書中記載的史實,也不拘於是哪個時代的「故事」,我們選取的標準是故事與名言及其「要義」都有著密切的關聯;同時我們在每一條名言後面的「故事」部分,一般也只講故事,不添加解釋或說明性的文字,以便讀者自己思考,因事而明理,由明理而更深入地理解名言。清代學者章學誠說過:「古人事見於言,言以為事,未嘗分事、言為二物也。」(《文史通義‧書教下》)這句話是章學誠在討論《尚書》時說的。我們在這裡就採取以名言引出故事、以故事解讀名言的做法,從而言、事不相離,以求讀者在閱讀之後能加深印象,觸類旁通。
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,我們在這裡所選的《尚書》名言,根據的是《十三經注疏》本,也就是現在通行的《尚書》版本。如前所說,這一版本的「古文」部分出於魏、晉時人的「偽作」,有些資料是不可信的。但是其中可信的材料也不能丟棄,況且僅就「名言」而言,哪些應是古語,哪些可能晚出,還是大致可以辨別的;即使有的難以辨別,如果後人引用很多,那也就與舊時「名言」沒有什麼根本性的差異了。所以我們在選名言時,既注重今本《尚書》的「今文」部分,也沒有放棄它的「古文」部分。鑑於歷來對《尚書》的研究還存在許多分歧,這裡也不再註明所選名言是出於「今文」還是「古文」篇章。
章節
- 導讀(p.7)
- 誠信謙讓(p.21)
- 詩言志(p.26)
- 直溫剛簡(p.31)
- 克勤克儉(p.38)
- 滿招損,謙受益(p.43)
- 允執厥中(p.51)
- 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。(p.51)
- 捨己從人(p.55)
- 任賢勿貳(p.59)
- 勿違道,勿背百姓(p.63)
- 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,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。(p.63)
- 勿聽勿庸(p.66)
- 宥過刑故(p.71)
- 不矜不伐(p.74)
- 汝惟不矜,天下莫與汝爭能;汝惟不伐,天下莫與汝爭功。(p.74)
- 勿遊於逸(p.78)
- 罪疑功疑(p.83)
- 寧失不經(p.89)
- 期於無刑(p.93)
- 君子在野(p.97)
- 君子在野,小人在位,民棄不保,天降之咎。(p.97)
- 知人則哲(p.102)
- 汝無面從(p.111)
- 民惟邦本(p.114)
- 與汝偕亡(p.117)
- 德日新(p.121)
- 德日新,萬邦惟懷;志自滿,九族乃離。(p.121)
- 得師者王(p.129)
- 能自得師者王,謂人莫已若者亡;好問則裕,自用則小。(p.129)
- 慎終如始(p.133)
- 懋官懋賞(p.137)
- 德懋懋官,功懋懋賞;用人惟己,改過不吝;克寬克仁,彰信兆民。(p.137)
- 寬以待人(p.140)
- 勿自作孽(p.143)
- 勿縱情欲(p.147)
- 德無常師(p.153)
- 德無常師,主善為師;善無常主,協於克一。(p.153)
- 任人惟賢(p.157)
- 常德保位(p.161)
- 常厥德,保厥位;厥德匪常,九有以亡。(p.161)
- 觀德觀政(p.166)
- 七世之廟,可以觀德;萬夫之長,可以觀政。(p.166)
- 顛木有由蘗(p.170)
- 矧曰其克從先王之烈,若顛木之有由蘗。(p.170)
- 力穡有秋(p.176)
- 惟舊惟新(p.180)
- 燎原之火猶可滅(p.183)
- 若火之燎於原,不可向邇,其猶可撲滅。(p.183)
- 木從繩則直(p.187)
- 明哲作則(p.192)
- 有備無患(p.199)
- 慮善以動,動惟厥時(p.202)
- 慮善以動,動惟厥時。有其善,喪厥善;矜其能,喪厥功。(p.202)
- 人為萬物之靈(p.206)
- 周親不如仁人(p.211)
- 雖有周親,不如仁人。天視自我民視,天聽自我民聽。(p.211)
- 樹德與除惡(p.216)
- 惟賢惟能(p.220)
- 中正不倚(p.225)
- 無偏無陂,遵王之義;無有作好,遵王之道;無有作惡,遵王之路。(p.225)
- 無偏無黨(p.229)
- 無偏無黨,王道蕩蕩;無黨無偏,王道平平;無反無側,正道正直。(p.229)
- 玩物喪志(p.233)
- 宜矜細行(p.238)
- 不矜細行,終累大德,為山九仞,功虧一簣。(p.238)
- 不作無益(p.241)
- 皇天惟德(p.245)
- 皇天無親,惟德是輔;民心無常,惟惠之懷。(p.245)
- 立政惟人(p.248)
- 以公滅私(p.252)
- 作德心逸,作偽心勞(p.258)
- 推讓庶官和(p.260)
- 惟志惟勤(p.267)
- 果斷無後艱(p.274)
- 有容德乃大(p.279)
- 無敢逸豫(p.287)
- 彰善癉惡樹風聲(p.292)
- 旌別淑慝,表厥宅里,彰善癉惡,樹之風聲。(p.292)
- 政貴有恆(p.295)
- 世祿之家,鮮克有禮(p.298)
- 世祿之家,鮮克由禮;以蕩陵德,實悖天道。(p.298)
- 思艱圖易民乃寧(p.302)
- 治國艱難(p.307)
FB留言
同作者書籍
同書類書籍